附昔贤刺风池风府期门等穴泻热病法(当前章节内容组合)

附刺温热病五十九穴考正

仲景云。凡治温病。可刺五十九穴。(正文已见前第二卷伤寒论例中。成注云。五十九刺者。以泻诸经之温热。针经云。热病。取之诸阳五十九穴。刺以泻其热。而出其汗。实其阴而补其不足。所谓五十九刺。两手外内侧各三。凡十二。五指间各一。凡八。足亦如是头入发际一寸旁三分。各三。凡六。更入发三寸边五。凡十。耳前后。口下者各一。项中一。凡六。巅上一。囟会一。发际一。廉泉一。风池二。天柱二。以上云云。见灵枢热病第二十三。又内经曰。热俞五十九。头上五行。行五者。以泻诸阳之热逆也。大杼。膺俞。缺盆背俞。此八者。以泻胸中之热也。气冲。

三里。巨虚。上下廉。此八者。以泻胃中之热也。云门。骨。委中。髓空。此八者。以泻四肢之热也。五脏俞旁五。

此十者。以泻五脏之热也。凡此五十九者。皆热之左右也。以上云云。见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)琥按仲景云五十九穴。而成注两引内经。其穴各有不同。使用针家。何所适从。盖尝考之甲乙经云。按上灵枢素问二经之言。虽有不同。皆刺热之要穴也。资生经但云。温病。可针刺五十九穴。而不明言其处。以江南诸师。秘仲景要方而不传故也。马玄台注灵枢。特辩成氏注伤寒两入之误。且云。水热论中五十九穴。与灵枢刺热病五十九穴不同者。

以彼则刺水病。此则刺热病。病有不同。穴因以异。既治伤寒。当从灵枢。不宜入。以治水之穴矣。或问水热穴论。水俞凡五十七穴。前半篇已详言之。末后言热病五十九俞。乃治伤寒之法也。何为而独不从之乎。余答云。末后言治热病五十九俞。乃人病风水。水寒之气郁于内。则变而为热。故刺五十九俞。以泻表里脏腑之热。其理譬之人伤于寒。寒盛则生热。非直云。伤寒病也。马氏所言。实为不易之论。余因就灵枢中文。辩注其穴于后。

灵枢所谓五十九刺者。两手外内侧各三。凡十二。(手太阳少泽穴。在手小指外侧端。去爪甲下一分陷中。可刺入一分。手阳明商阳穴。在手大指次指内侧。去爪甲角如韭叶。可刺入一分。留一呼。手少阳关冲穴。在手小指次指之端。

去爪甲角如韭叶。可刺入一分。手太阴少商穴。在手大指端内侧。去爪甲角如韭叶。以三棱针刺之。微出血。手少阴少冲穴。在手小指内廉之端。去爪甲角如韭叶。可刺入一分。手厥阴中冲穴。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。可刺入一分。

计六井穴。左右手共十二。者。刺疮也。有刺必有瘢。故即以为数。)五指间各一。凡八。(手太阳后溪穴。在手小指外侧。本节后陷中。可刺入一分。手阳明三间穴。在手大指次指本节之后。内侧陷中。可刺入三分。留三呼。手少阳中渚穴。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。可刺入二分。手少阴少府穴。

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。可刺入二分。手之六经。厥阴本节后无穴。太阴本节后有鱼际穴。其脉实散腕中。而不在指间。

计四经左右。共八也。)足亦如是。(足太阳束骨穴。在足小指本节后陷中。可刺入三分。足阳明陷谷穴。在足大指次指之间。本节后陷中。

可刺入三分。留七呼。足少阳临泣穴。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。可刺入二分。足太阴大都穴。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。

可刺入三分。足之六经。少阴脉不行于指。厥阴本节后上二寸。有太冲脉。而其穴亦不在指间。计四经左右。亦八也。)头入发一寸旁三分。各三。凡六。(头入发一寸旁。即督脉上星穴之次。其旁之穴。分而为三。则足太阳之五处穴。在上星旁一寸五分。可刺三分。留七呼。承光穴。在五处后一寸五分。可刺入三分。通天穴。在承光后一寸三分。可刺入三分。留七呼。左右各三穴。故凡六。此偃伏头部。第二行穴也。穴皆由前发际。上而至后。)更入发三寸边五。凡十。(更入发者。自上星之次向后也。三寸边五者。去中行三寸许。两边各五也。即足少阳之临泣穴。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。可刺入三分。留七呼。得气。即泻目窗穴。在临泣后一寸。可刺入三分。正营穴。在目窗后一寸。可刺入三分。

承灵穴。在正营后一寸五分。可刺入三分。一云禁针。脑空穴。在承灵后一寸。五分。挟玉枕骨下陷中。可刺四分。得气。即泻。左右共凡十。乃偃伏头部第三行穴也。)耳前后。口下者。各一。项中一。凡六(耳前者听会穴也。在耳前陷中。开口有空。可刺入七分。留三呼。得气即泻。乃侧面部穴也。耳后者。完骨穴也。在耳后入发际四分。可刺三分。留七呼。乃侧头部穴也。俱属足少阳经。左右各一。凡四穴。口下者。任脉之承浆穴也。在唇下宛宛中。可刺入三分。得气即泻。在面部中行。止一穴。项中者。督脉之哑门也。在项中央。入发际。五分宛宛中。可刺入二分。不可深。

在偃伏头部中行。止一穴。共凡六。)巅上一。(百会穴也。在前顶后一寸五分。顶中央旋毛中。可容豆。督脉足太阳交会于巅上。手足少阳。足厥阴。俱会于此。可刺入二分。得气即泻。)囟会一。(囟会督脉穴名。在上星后一寸。陷中。

可容豆。可刺二分。留三呼。得气即泻)发际一。(前发际谓神庭穴。在鼻直上入发际五分。发高者。发际是穴。发低者。

加二三分。督脉足太阳阳明三脉之会。铜人等书皆云。禁不可针。针即发狂。甲乙经云。令人癫疾。目失精。马氏灵枢注引之。欲足五十九穴之数。误矣。后发际谓风府穴。已见前。以上四穴。俱在偃伏头部中行。)廉泉一。(廉泉任脉穴名。在颔下。结喉上中央。舌本下。仰而取之。阴维任脉之会。可刺三分。得气即泻。乃正面部中行穴也。)风池二(穴与刺法已见前)天柱二。(天柱。足太阳经穴名挟项后发际。大筋外廉陷中。可刺五分。得气即泻。乃偃伏头部第二行穴也。)(琥)按上五十九穴。皆可刺。惟前发际神庭一穴。禁不可刺。则是可刺之穴。实止五十八矣。或云发际止一穴。

而廉泉有二穴。当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脉。为足少阴之会。斯言出类经图翼。姑订入之。以备参考。

附刺热病针图

或问云。刺热病。当用何针。余答云。当用针。(音低)针。锋针。员利针。此四者。为刺热病之针也。

灵枢热病篇云。热病。先肤痛窒鼻充面。取之皮。以第一。针五十九(云云。)热病。先身涩。倚而热。烦干唇。

口嗌。取之脉。以第一。针五十九。(云云。)(第一针者即九针论所云针也。)\r针之图\pt68a17.bmp\r(其头大。其末锐。取法干巾针。去末寸半。渐锐之。长一寸六分。主热在头身用之。令无得深入而使阳气出。)热病头痛颞目HT。脉痛。善衄。厥热病也。取之以第三针(云云。第三针者。即九针论所云。针也。)\r针之图\pt68a18.bmp\r其身大。其末圆。取法于黍粟之锐。长三寸半。主按脉取气。令邪气出。

热病面青。脑痛手足躁。取之筋间。以第四针(云云。)热病数惊而狂。取之脉。以第四针(云云。)热病。身重。骨痛。耳聋而好瞑取之骨。以第四针五十九(云云。)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(云云)热病挟脐急痛。胸胁满(云云。)取以第四针。(第四针者。即九针论所云锋针是也。)\r锋针之图\pt68a19.bmp\r(筒其身。锋其末。取法于絮。针长一寸六分。令可以泻热出血。九针十二原篇曰。刃三隅。以发痼疾。前五十九刺中。取少商穴以三棱针刺之。微出血。即用此针也。)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。取之肤肉。以第六针五十九(云云。第六针者。即九针论所云员利针也。)\r圆利针图\pt68a20.bmp\r尖如。且圆且锐。微大其末。反小其身。取法于针。长一寸六分。以取暴气。

(琥)按以上(云云。)乃热病用针之大略也。欲观全文须于内经中细考之。

附同身寸说

或问针穴分寸。当根据。何法。余答云。相传用同身寸。同身寸者。谓即以其身之寸。同其人之身也。铜人经谓之周身寸。其法如屈指量。则以中指中节。倒边两纹之尖。相去为一寸。如伸指量。则以中指上节下之横纹。量至中节下之中纹。为一寸。此古法也。至于一人之身。在头或独大独尖。面或独长独阔。腰或独细独粗。四肢或不相等。上下三停或不相齐。即可用中指节之寸。周身自有活法。以较量之。故又名为周身寸也。有如师欲刺头上穴。根据明堂诀式。头围该二尺六寸。顶去额长四寸。额下去颐。(颔中为颐。)长一尺。顶去项发际。长七寸五分。项发下至大椎。长三寸五分。

顶去脑角四寸。耳后当完骨。(完骨者。耳后发际高骨也。)广九寸。耳前当耳门。广二寸。两颧之间。广九寸五分。(两颧相去实止七寸。曰九寸五分者。连两颧骨高处。皆量在内)以上分寸。与中指寸相计少有不合。可用活法较量于其间即得真正尺寸。且师更以手摩摸其骨空之处即得真正穴道。所谓头必因于头。腹必因于腹背必因于背。手足必因于手足。

总其长短大小而折衷之。则庶乎其合法矣。

以上伤寒书共一十四卷。此先摘仲景所云热病附以后贤方论。而推展发明者也。其仲景所云。真寒阴证。复作中寒论。上中下三卷杂以后贤方论。合为十七卷务使伤寒中寒判然有别。斯医人自无误治之证云耳。